ETF再创纪录!年内净流入超万亿,下个20年"风口"在哪里?
在中证A500ETF的火热发行中,ETF数量一举突破“千只”关口。根据Wind统计,截至11月18日全市场ETF数量达到1011只,总规模突破3.6万亿元,其中有80.32%的规模为股票型ETF。截至目前,有54家机构发行ETF,其中12家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合计规模达3.11万亿元,占比高达85.91%。
国内ETF起步于2004年,实现第一个万亿元用了16年,第二个万亿元和第三个万亿元分别只用了3年和10个月。其中2021年末至2023年末,两年间股票ETF规模复合增速达28%,2024年以来ETF累计净流入资金规模达到了1.15万亿元,成为各大资金借道入市的重要工具载体。但从投资者行为来看,当前指数基金面临着持有时间短、基金资产管理难题等问题。样本统计数据显示,超八成投资者持有指数基金时长在1年以内,场内投资者更倾向持有1—3个月。
基金人士分析称,ETF在中国已经从相对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ETF市场产品饱和度进一步提升,基金公司的差异化可能更多体现在优质产品的数量和特色,“投顾+ETF”的生态模式更值得关注。
12家公司ETF规模占比超85%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ETF数量达到1011只,以交易场所为统计口径,上交所和深交所的ETF数量分别为594只和417只,占比分别为58.75%和41.25%;份额分别为1.80万亿份和7166.19亿份,占比71.52%和28.48%;规模分别为2.68万亿元和9314.11亿元,占比分别为74.24%和25.76%。
从产品分类来看,股票型ETF依然占据大头。截至11月18日,1011只ETF中有812只为股票型产品,占比达80.32%;规模2.84万亿元,占比78.49%。其次是跨境ETF,135只产品的数量占比13.35%,3991.07亿元的规模占比11.04%。更具体看,812只股票型ETF中有423只为主题指数ETF,占比41.84%。但在规模占比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是规模指数ETF,249只ETF的总规模高达2.14万亿元,在全市场ETF规模中占比接近60%。
这其中,有7只宽基ETF的单只规模超过千亿元,分别为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南方中证500ETF、华夏科创50ETF。此外,还有19只规模指数ETF的规模在百亿元以上,既有富国基金、招商基金、摩根基金、南方基金近日成立的中证A500ETF,也有华安基金旗下的上证180ETF、工银瑞信基金旗下的科创ETF等。
这些单只大规模ETF,是各家基金公司ETF格局的一个折射。截至目前,全市场共有54家机构发行ETF,其中有12家公司的规模超过千亿,合计规模就达到了3.11万亿元,在3.62万亿元的总规模中占比高达85.91%。此外,有23家公司的ETF规模不足10亿元。
其中,华夏基金目前的ETF规模约为6714.43亿元,位居全市场第一。排名第二的是易方达基金,其ETF规模约为5957.67亿元,与华夏基金差距缩小到了800亿元之内。此外,华泰柏瑞基金的ETF规模为4643.91亿元,排名第三,其中仅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规模就有3758.72亿元。
第三个“万亿”只用了10个月
ETF是国务院特批的基金,国内第一只ETF于2004年面世。按照当时的基金监管程序,《证券法》和《基金法》中都找不到ETF推出的依据,直到国务院正式同意ETF作为“另行规定”的基金品种,证监会才依据国务院意见正式批复上交所推出ETF,ETF的开发才取得法律依据。
从第一只产品上证50ETF到当下如火如荼的中证A500ETF,20年间ETF已发展成为品类极大丰富、流动性持续提高、配置效率持续向好的一类公募产品。20年间,ETF联接基金、跨市场ETF、跨境ETF、债券ETF、商品ETF、指数增强ETF相继落地,ETF产品创新源源不断,产品谱系日益完整。ETF纳入融资融券、ETF期权上市、中日ETF互通开通,ETF正式纳入互联互通……ETF配套机制日益完善,具备了更多样的组合策略、更大的应用空间。
即便放眼全球,中国ETF的发展同样毫不逊色。根据华夏基金统计,近20年全球ETF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16%,产品数量连续20年保持正增长。中国市场,ETF规模实现第一个万亿元用了16年,第二个万亿元和第三个万亿元的时间在逐步缩短,分别为3年和10个月。其中,从2021年末至2023年末,境内股票ETF规模两年复合增速达28%,远超同期公募基金市场4.02%的规模增速。
2024年以来,ETF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股票ETF成为各大资金借道入市的重要工具载体。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11月18日,今年以来共有500多只ETF实现资金净流入,累计净流入资金规模达到了1.15万亿元。其中,有18只ETF的年内净流入超过百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和华夏沪深300ETF均获得了逾千亿元净流入,分别为1876.10亿元和1005.27亿元,嘉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和华夏上证50ETF的年内净流入,均超过500亿元。
根据鹏华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资部总经理苏俊杰观察,长线资金持续入场是2024年以来ETF规模迅猛增长的原因之一。今年以来,为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中央汇金频频出手购买宽基ETF。此外,苏俊杰表示,ETF还满足了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诉求。对保险等机构投资者而言,近几年市场利率不断下行,资产端的压力比较大,所以要加大对权益类产品的资产配置。ETF具有分散投资、被动管理、透明度高及低成本等特点,契合机构投资者的配置诉求。
在苏俊杰看来,当前市场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增量资金以ETF的形式参与市场,由此形成了对部分行业和板块的定价权。未来,随着ETF占比的进一步提升,ETF成为投资者入市的主要方式后,指数将越来越难以战胜,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将更加有效,业绩优异、受市场认可而被纳入指数的成份股将享有更高的估值和流动性溢价,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择时与择基是主要投资障碍
实际上,ETF20年间的蓬勃发展,既离不开产品供给端的品类和机制创新,同样离不开需求端的投资者认可度提升。根据华夏基金统计,截至目前国内ETF投资者的数量近千万户。随着投资者数量和类型持续丰富,他们在指数方面投资行为画像也逐渐清晰。华夏基金近日发布的《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下称《报告》),对此进行了全方位描述。
《报告》选取华夏基金指数产品的个人和机构客户,指数产品包括场内产品88只,场外产品77只,提取2019—2024年的客户持仓、交易、盈亏等数据,覆盖历史持仓客户约3000万人。结果显示,个人指数基金投资者以26—40岁、本科学历为主,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5—80万区间,大多拥有3—10年的投资经验。41—50岁的投资者投资指数基金的意愿更强;收入规模越高,在投资中越依赖指数基金。
进一步看,《报告》显示,个人投资者挑选ETF时会重点考虑ETF对应指数的成长性和基金公司综合实力,机构投资者挑选ETF时会重点关注指数成份股是否匹配投资目标以及ETF的流动性、规模及费率等因素。超八成投资者持有指数基金时长在1年以内,场内投资者更倾向持有1-3个月。大部分场内投资者能够容忍30%以下的亏损;36%的投资者亏损后倾向于先观望后做决定。超六成个人投资者面临基金资产管理难题;机构投资者更关注部分基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针对这些行为描述,《报告》将其概括为五大方面:一是ETF投资者更倾向低买高卖,行为相对理性。二是择时与择基是投资者参与指数基金的主要障碍。三是服务及时性与个性化成为ETF投资者的重要诉求。四是投资者希望提高投顾服务的透明度与多样性。五是机构投资者期待加强投教宣传、完善风险管理、加大创新力度。
“投顾+ETF”生态模式更值得关注
从券商中国记者长期跟踪观察来看,基金公司对ETF未来发展趋势持有乐观态度。但他们也看到,ETF是一个先发优势明显、依赖成本投入和渠道资源等条件的领域。在同质化背景下,如何走出差异化路径,是各家基金公司要思考的问题。
易方达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林伟斌此前公开表示,基金管理人须加强精细化管理,在严格控制跟踪误差和偏离度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管理成本,这将促使基金公司更加聚焦提升核心能力、拓宽业务模式、锻造竞争优势。
华安基金总经理助理、指数与量化投资部高级总监许之彦表示,ETF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作出判断,做好ETF的投顾式服务,这是他们连接财富端的重要抓手。他表示,资产配置就像搭积木,需要足够丰富的积木,这样才能搭得好看、搭得牢固,而近年来ETF的爆发式增长为“搭积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具体地,林伟斌给出几方面建议:一是加强产品的前瞻性研究和创新性布局,构建有长期生命力的产品体系。二是在平稳运作的基础上,提升投资管理效率,推动前沿数字化技术在ETF业务中的应用,保障ETF产品安全、高效、低成本运作,为投资者提供长期低成本的投资工具。三是加强投资者服务,建立一系列解决方案,努力改善投资者体验。四是在衍生品体系建设、扩大投顾等业务应用、吸引海外投资者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健康的ETF生态。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表示,ETF在中国已经从相对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ETF市场产品饱和度进一步提升,主要市场参与者产品布局的“硬件”相差并没有那么大,基金公司的差异化可能更多体现在优质产品的数量和特色,以及服务能力的“软件”方面。
李一梅表示,虽然ETF市场在过去20年获得了高速发展,但ETF的组合价值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我国ETF参与者增加、个人养老推进、投顾等机构对ETF关注度不断提升后,ETF的组合化具备相当的应用空间。未来ETF的焦点不仅仅是单品的“作战”,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出更好的ETF解决方案,帮助投资者配置好各类ETF,提升使用ETF工具的投资获得感。
此外,李一梅认为,基金公司应跳出以单个产品为单位的销售模式,改为以组合或策略为单位的服务模式,打造一个个多“兵种”协同的“合成营”,打造基于不同场景的ETF投资解决方案。这其中,“投顾+ETF”的生态模式更值得关注。从境外成熟市场经验看,“投顾+ETF”已成为财富管理的主流模式。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基金投顾组合开始重视场外ETF联接基金的配置。未来ETF生态圈中的参与者数量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出现新的角色,带来更多资源禀赋,新的合作模式也有望诞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