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发布!2024年中国排名第4位,与第一名分差连续四年缩小
北京商报讯(记者 廖蒙)7月3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金融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围绕数字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中心副主任、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副研究员刘东民发布“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据刘东民介绍,从概念理解,全球金融竞争力是指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相较于其他经济体而言,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和管理风险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现场了解到,报告从金融业竞争力、货币竞争力、金融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科技竞争力和国际金融治理竞争力5个维度共43个指标,对全球31个国家2024年全球金融竞争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美、英、日分列前3位,中国总排名第4位,较上年排名上升1位,与排名第1的美国分差连续四年持续缩小。
细化而言,5个维度中,中国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最小的是金融科技竞争力,名列全球第3位,这也是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连续两年排名在这一水平。同时,2024年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的评分较上年显著提高,刘东民指出,主要推动力是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潜力的大幅提升。
此外,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潜力指数的绝对分值从2023年的35.12分大幅上升至2024年的57.25分,此项排名也从第12名上升到第4名。其中细分指标中的AI人才指数,中国从2023年的第8名上升到2024年的第4名;金融科技信贷水平则从2023年的第16名上升到2024年的第4名。
论坛上,综合多位与会嘉宾的观点来看,中国全球金融竞争力提升的背后,是数字金融带来的深刻变革。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数字金融蓬勃发展,为全球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据统计,2024年全球的数字金融市场规模突破了4.5万亿美元,我国数字金融市场规模达到了3.2万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数字金融市场之一。”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表示。
围绕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李东荣指出,从国际上来看,目前我国数字金融“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金融科技企业主动出海,向东南亚等地区输出了数字金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从国内来看,我国数字金融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在智能客服、智能投资、风险防控等领域不断深入应用,缩小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鸿沟,为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对于我国数字金融的后续发展,李东荣从四方面提出建议,一是秉持技术中性原则,鼓励新技术合理应用创新,持续推进监管科技的运用;二是持续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多措并举,维护数据安全,在推动数据创新应用的同时,履行好数据安全保护的义务;三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推动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和风险防控的协同创新,坚持创新应用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四是加强数字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数字金融等标准的制定,不断提高我国在数字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