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安基金把基民当韭菜割?老将潘明多基金业绩排名垫底,56岁董事长于业明管理能力遭市场质疑
来源:潮峰投研
潮峰投研注意到,国联安基金老将潘明近期深陷业绩泥沼。其管理的多只基金,历经四年长跑,常年亏损,业绩排名垫底,让基民沦为“待割韭菜”。
基金风控是安全锁,但国联安基金在潘明管理产品亏损扩大时,未能启动止损机制。以国联安气候变化混合A为例,亏损从2023年的个位数,扩大至2025年超50%,反映公司风控机制滞后,甚至可能“形同虚设”。
国联安基金是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和德国安联集团合资筹建的基金公司,在基金行业中还受关注,尤其是国联安基金的董事长于业明。
而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长于业明,生于1967年,今年56岁,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还身兼太保资产董事长,其管理能力似乎因国联安基金部分基金业绩颓势、投研体系失效,饱受市场质疑。
这场由业绩塌方引发的信任危机,正撕开国联安基金投研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多重漏洞。
潘明在管多基金四年长跑,四只基金“亏损套餐”割韭菜?
潘明管理的多只国联安基金产品,四年间持续上演净值下滑、今年以来多基金同类排名垫底的戏码,让投资者血本抱怨连天。
国联安气候变化混合A(016635),潘明自2022年9月28日起管理,任职超2年又285天,规模仅0.88亿元,任职回报-51.51%。
基金吧内,基民愤怒声浪汹涌:“拿着投资者的钱高位接盘,净值创新低,一万点也解不了套”“这基金是专门来坑人的,换个懂股票的经理根本不行”。
从持仓看,该基金2024年末前十大重仓股多集中于新能源、科技板块,但市场风格切换下,板块持续调整,基金却未能及时调仓,“高位站岗”让基民成为亏损的“接盘侠”。
同系列的国联安气候变化混合C(018681),2023年8月17日起管理,规模已“归零”(0.00亿元),任职回报-28.07%,产品规模的急剧萎缩,侧面反映市场用脚投票,投资者对其业绩彻底失去信心。
国联安匠心科技1个月滚动持有混合(011599),潘明管理超4年又53天,规模0.56亿元,任职回报-29.76%。虽宣传“滚动持有”控制波动,但实际表现差强人意:近一年回报-3.43%,同类排名4140/4309;近两年回报-35.87%,排名3678/3726。
国联安科创混合(LOF)(501096),潘明管理超5年又112天,规模1.79亿元,任职回报-25.55%。近一年,科创板块结构性行情频现,但该基金回报仅-2.95%,同类排名4126/4309;近两年回报-35.87%,排名垫底。
董事长于业明治企不力,管理能力遭市场质疑
作为国联安基金董事长,于业明身负公司治理与投研体系建设重任。
然而,潘明管理的基金长期亏损、业绩垫底,侧面反映公司治理失效、投研风控缺失,于业明的管理能力饱受质疑。
潘明作为“老将”,管理产品长期亏损,却未被及时调整岗位,反映公司投研考核机制形同虚设。同时,公司缺乏“后浪”基金经理突围,整体业绩依赖“老带新”模式,却未能培育出业绩标杆。
从行业对比看,头部基金公司通过“赛马机制”激励投研团队,业绩差的基金经理迅速淘汰,而国联安基金却让亏损经理“稳坐钓鱼台”,本质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漠视。于业明作为董事长,
对投研体系的失效难辞其咎。
基金风控是“安全锁”,但国联安基金在潘明管理产品亏损扩大时,未能启动止损机制。以国联安气候变化混合A为例,亏损从2023年的个位数,扩大至2025年超50%,风控部门“视而不见”,反映公司风控机制滞后,甚至可能“形同虚设”。
于业明主导下的公司治理,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与干预体系,让投资者承受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懒政”式管理,让市场质疑国联安基金的风控专业性与公司治理独立性。
潘明管理的基金亏损,引发基民倾诉潮。基金吧内,“投诉”“换经理”“割韭菜”等词汇高频出现,投资者对国联安基金的信任不再。而公司未正面回应基民诉求,反映管理层对投资者关系的忽视。
于业明作为公司“一把手”,需对公司口碑负责。口碑崩塌不仅影响现有投资者留存,更会让新投资者望而却步,长期损害公司市场竞争力。这种“重业绩、轻口碑”的管理模式,凸显于业明治企能力的短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