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讯

上半年理财收益率降至2.12%,二季度新增千万投资者

栏目:热点快讯 日期: 作者:seo998 阅读:4

  你手中的产品跑赢还是跑输?

  最近,王童打开各家银行手机APP看了一眼自己持有的几款理财产品,近半年收益最好的是交银理财一款14个月封闭期的R2级(较低风险)固收类产品,年化收益率为2.6%;中银理财一款最短持有期180天的“半年宝”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为1.98%。这一表现不及印象中去年同期的理财收益水平。

  王童看过两款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前者是2.85%~3.05%/年,后者是1.9%~3%/年)后感到疑惑:同样是固收类产品,收益表现为何有如此差距?行业平均收益水平怎样?

  近期,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理财市场半年报为王童揭开了“谜底”: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比去年同期的2.8%下行了68个基点(BP)。

  这份报告也释放了上半年理财市场运行的多维信息。截至6月末,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30.67万亿元,增速有所放缓,较公募基金规模差距扩大至3.72万亿元。不过,上半年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增超8%,达到1.36亿,其中二季度单季有千万投资者“跑步进场”,接近去年全年增量。

  理财规模较基金差距走阔

  伴随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存款搬家趋势和理财市场运行情况受到更多关注。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共有194家银行机构和32家理财公司共有存续产品4.18万只,存续规模30.67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了7200亿元。

  对比来看,据中基协最新数据,截至6月末,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4.39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了1.56万亿元。

  这也意味着,自2023年年中理财规模被公募基金赶超后,二者差距仍在扩大。从扩张速度来看,6月末理财规模较年初增加2.38%,较一季度末增加5.25%,同比增加7.53%,同期基金增速分别约为4.75%、6.73%、10.65%。

  从增量驱动来看,考虑到一季度理财规模小幅回落,上半年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增量主要由二季度贡献,二季度单季增量约1.53万亿元。

  “(这一增量)低于上年同期对公、零售双重‘脱媒’助推下1.89万亿元的增量,但高于2021~2023年(同期)0.64万亿元的增量中枢。”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二季度理财规模有超季节性增量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宽货币基调下,理财净值表现有支撑;二是存款再降息,“脱媒”力量利于理财规模增长;三是一季度理财规模增量基数较低。

  理财公司作为理财市场绝对主力的地位还在进一步巩固。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规模为27.48万亿元,同比增加12.98%,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为89.6%,占比较年初又提升了1.8个百分点。

  二季度千万理财投资者“跑步进场”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今年二季度,理财投资者“跑步进场”,单季增量已经接近去年全年增量。

  《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较年初增长8.37%,达到1.36亿。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较年初新增1029万,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年初新增19万。

  对比一季度末投资者数量(1.26亿),这一增量主要发生在二季度。而去年全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增量分别是1097万和29万。

  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截至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接近34%。不过,相比去年同期,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分别增加了1.03个百分点和1.25个百分点。

  相比去年末,高风险偏好和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占比则呈现明显的一上一下趋势。中金公司报告认为,这一变化扭转了过去4年理财客群风偏持续下行的趋势。

  作为1.36亿理财投资者中的一员,王童最关心的还是理财投资回报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8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18%;平均年化收益率(统计期内每个月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12%,较去年同期的2.8%有所回落。

  对比来看,截至二季度末,1年期同业存单(AAA)、5年期二级资本债(AAA-)、10年期国债收益率季度均值分别为1.71%、1.96%、1.67%,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1.5BP、1.8BP、4.5BP。

  “求稳”依然是理财管理机构的主流风格,但也随着投资者情绪和市场变化有所调整。截至6月末,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为95.89%,较年初增加2个百分点;风险等级为四级(中高)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1000亿元,较年初增加200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为0.32%,较年初略升。

  “理财现有的产品货架可能无法充分分享低利率时代大财富行业的红利,未来或需更重视产品的适配性。”中金公司报告指出。

  现金管理类产品缩水近万亿

  从产品形态来看,上半年,受到市场、监管、产品本身特点等多重因素影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进一步缩水。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4.8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80.93%,较年初增加0.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1.06个百分点;封闭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5.8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19.07%。

  其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6.4万亿元,占全部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为25.79%,较年初减少4.38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7.09个百分点。对比去年末存续规模7.3万亿元,现金管理类产品在今年上半年缩水近万亿元。

  王一峰认为,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相对承压主要受产品收益率较低、吸引力相对不足影响。根据普益数据,6月现金管理类理财近7日年化收益率降至1.45%,而同期固定收益类理财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为2.6%。

  他判断,后续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增长或仍将承压。首先,现金管理类理财资产配置中,同业存单、存款等资产占比相对较高,广谱利率下行、各类高息存款受限,叠加组合久期限制较严、配置策略相对有限等因素,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持续承压下行。其次,部分理财公司小产品打榜、高收益现金类产品行为被进一步规范,也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其“野蛮生长”空间。再次,一揽子支持性政策推动资本市场景气度提升,或对高流动性的现金管理类理财有部分资金分流。

  上半年,内外部不确定性增加,股债市场波动较大,理财产品结构有何变化?按照投资性质划分,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规模均有小幅增加。

  截至6月末,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9.81万亿元,增量约6600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20%,这一比例较年初略降,较去年同期略增。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较年初增加400亿元达到7700亿元,占比为2.51%,较年初增加0.07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同期减少0.22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仅为700亿元和200亿元,但较去年末各增加100亿元。

  “受资本市场景气度提升、低利率环境下增厚收益诉求增强等因素提振,混合类和权益类规模有所修复。”王一峰认为,后续看,理财提升含权类产品占比是大势所趋,但是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震荡反复。

  另从理财产品期限来看,产品设计长期化趋势进一步凸显。截至6月末,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72.86%,较年初增加5.7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4.99个百分点。中金公司认为,在潜在估值整改压力下,理财机构或被动提升产品期限。

  资产荒下理财如何配置资产

  资产配置决定投资回报。上半年,在资产荒背景下,理财主要增持公募基金、现金和存款、利率债三大类资产,同时,信用债持仓有所下降,呈现明显的增配高流动性资产倾向。

  具体来看,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为32.97万亿元,同比增长7.31%,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18.33万亿元、1.82万亿元、7800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55.6%、5.52%、2.38%。

  从配置债券类别来看,6月末理财产品持有信用债12.79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38.79%,占比较去年同期减少2.34个百分点;持有利率债9900亿元,较年初增加2400亿元,占比3.01%。另据光大证券测算,上半年理财对信用债、同业存单配置规模分别较年初减少了4200亿元、900亿元,降至12.79万亿元、4.55万亿元。

  同期,理财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规模约为8.1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000亿元,较一季度末则增加了9100亿元,规模占比提升至24.8%。

  权益类配置上,6月末理财配置公募基金余额为1.38万亿元,二季度单季大幅增加4500亿元,规模占比较季初提升1.2个百分点至4.2%。王一峰认为,公募债券型基金凭借较高的流动性和操作便利性,已成为理财重要配置选择,二季度以来,信用债ETF规模扩张、交易活跃度提升,为理财资金进一步丰富了配置选择。

  对于理财产品资产配置变化,王一峰认为,背后主要有两条逻辑线支撑:一是广谱利率中枢持续下行又缺乏趋势性机会的背景下,做波段增厚收益需要借助利率债、公募基金等高流动性资产进行灵活操作;二是随着估值整改进程过半,净值波动潜在压力相应提升,更高比例的现金和存款配置比例,有助于增强净值稳定性、保持合意流动性备付水平。

  (文中王童为化名)

关键词:

相关资讯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