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放算力券“红包” 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专题:A股增量市场确立 资金共识或聚焦两大方向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本报记者 寇佳丽
7月28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发放6亿元算力券,加强算力调度平台建设,体系化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大模型,加快大模型生态空间集聚”。
实际上,今年以来,已有芜湖、天津、武汉、杭州、昆明等多地发放或计划发放算力券。
“多地筹备算力券的发放,旨在缓解企业买不起、用不起算力的痛点。该举动短期内可降低初创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技术准入门槛,加速大模型应用落地,长期看则有助于引导算力供需匹配,为加快构建算力互联互通体系赋能。”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奖补措施打出组合拳
年初至今,各地发放的算力券整体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适用范围扩大,不少地方明确算力券涵盖智能算力与超算算力;二是打组合拳,多地在推出算力券的同时,也发布或计划发布数据券、模型券、语料券等。
算力券从聚焦智能算力转向同时涵盖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是政策设计对算力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精准回应。郭涛表示,一方面,大模型参数爆发式增长催生混合精度训练需求,单一架构难以满足全场景要求;另一方面,气候模拟、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研攻关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亟须超算算力提供有力支撑。
算力券是地方层面培育数字经济优势、构建人工智能(AI)产业生态的重要切入点,如今,促进算力券与其它奖补措施有机结合的举措已成为热门选择。
例如,今年上半年,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先后发布《芜湖市“数据券”实施细则(试行)》《芜湖市人工智能“算力券”实施细则(试行)》,明确了数据券、算力券的申报与兑付程序。《若干措施》提出,“推动建设高密度、低成本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市区协同给予配套支持,向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发放最高100%支持的100万元算力券、100万元模型券、100万元语料券补贴”。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员郑扬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算力券、数据券等奖补措施相互配合、以组合拳的方式出现,是地方层面广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具体表现,将会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拓展,助力“算力—数据—算法—应用”生态闭环的加速形成,从而带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系统性跃升。
“人工智能+”行动成效显著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应用议题。2024年12月份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今年5月份,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印发《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进行工作部署。
受政策驱动,截至目前,“人工智能+”行动在多个维度取得了显著成效:AI手机、AI电脑、AI眼镜备受青睐,成就一个又一个消费新热点;人工智能产品广泛覆盖办公协同、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场景,大幅提升服务效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份,共有346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完成备案。
今后,继续推动“人工智能+”行动高质量开展应做好哪些工作?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同步攻克“芯片自主、数据合规、绿色算力、标准治理、人才资本”五大瓶颈,强化区域协同与场景驱动的持续迭代机制。
张孝荣进一步表示,推动各地算力券、数据券等奖补措施落地见效,要放在攻克五大瓶颈的基础上去开展,发券全过程必须守住“公平准入、链上核销、结果挂钩、区域互通、安全合规、动态评估”六道关口,防止套利、重复补贴与监管真空的出现。把宏观谋篇布局与细节精准发力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赋能千行百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