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旧案追责遭6000万重罚!东海证券回应IPO之路:仍将全力推动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郭婧婷
8月4日晚间,新三板挂牌公司东海证券(832970.NQ)发布公告称,公司于8月1日收到证监会对其《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在担任金洲慈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金洲慈航”)2015年重大资产重组独立财务顾问的项目中,出具的相关文件存在重大遗漏、虚假记载,在独立财务顾问业务中未勤勉尽责,被证监会罚没6000万元。
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东海证券归母净利润2348.71万元,6000万元处罚金额相当于其2.55倍净利润。
除巨额罚单之外,东海证券辅导3年之久的上市进展及走向备受多方关注。
谈及整改工作进展,东海证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设立投资银行业务专业委员会,对投资银行类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公司已构建了清晰、合理的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建立了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制衡、有效监督的三道内部控制防线。
与此同时,东海证券似乎并不认为此次重罚会成为其IPO进程的“致命障碍”。8月4日,东海证券在公告中强调:“不存在因本次处罚而被终止挂牌的风险。”东海证券上述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公司始终以登陆 A 股为目标,持续推进 IPO 各项筹备工作。未来,仍将全力推动 IPO 进程向纵深发展。
受访的专业人士表示,时隔十年的重罚释放了中介机构责任终身化的明确信号。注册制改革强调以“信息披露真实性”为核心,要求中介机构从“通道”转型为“看门人”,对历史行为承担终身追责。
虚假记载被罚 监管立体追责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证监会查明,东海证券在担任金洲慈航2015 年重大资产重组独立财务顾问的项目中,出具的相关文件存在重大遗漏、虚假记载,在独立财务顾问业务中未勤勉尽责,包括:未为尚未完结的持续督导工作重新指定财务顾问主办人;未审慎核查其他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未保持职业怀疑,未对标的公司业绩承诺实现情况进行充分核查和验证。
证监会认为,东海证券上述行为违反了200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的相关条款,决定对东海证券责令改正,没收业务收入1500万元,并处以4500万元的罚款。
东海证券方面表示,上述事项未对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目前公司经营情况正常。上述事项未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目前公司财务状况稳定。
谈及整改进展,东海证券方面向记者表示,对于本次《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已认真组织落实整改工作,具体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设立投资银行业务专业委员会,对投资银行类业务进行统一管理。二是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整套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引。三是对投资银行业务实施贯穿全流程的动态跟踪和合规管理。四是在公司各内控部门和投资银行业务条线持续开展政策宣讲和合规培训。五是制发《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项目执业质量评价办法》。六是持续优化升级大投行业务管理系统。
除了东海证券,在为金洲慈航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当中,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及相关签字律师于今年6月被处罚,原因是“提供法律服务未勤勉尽责”。
专业人士认为,监管层对十年前项目的责任追究意味着,本案的处罚逻辑为后续“终身追责”趋势提供了实践基础。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2020年修订的《证券法》第85条明确规定“中介机构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虽未直接延长追溯期,但通过强化责任追究力度,间接提升了监管威慑力。
在田利辉看来,监管层清算历史遗留问题,能够压实“看门人”职责、净化市场生态和匹配国际规则。追溯过往失职行为,可以倒逼中介机构提升执业质量,避免“事后补救”。
罚单成上市“拦路虎”?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这笔巨额罚单,或成为东海证券当前冲刺IPO最大阻力。
公开资料显示,东海证券1993年成立于常州,原名“常州证券”,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10家创新试点券商之一,2015年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目前,公司注册资本18.56亿元。东海证券持股比例在10%以上的股东共有2家,其中,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持有东海证券26.68%股份 。
2022年3月,东海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签订辅导协议并向江苏证监局备案,2023年2月,东海证券因金洲慈航被立案调查,这或成为其IPO进程最大转折点。2025年8月4日,东海证券收到并公告6000万元巨额罚单。
2025年7月11日,作为东海证券的上市辅导券商,中信建投证券出具的最新一期辅导进展显示,金洲慈航相关案件是东海证券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阶段其辅导工作将继续围绕公司治理、规范运作、内部控制、同业竞争、关联交易与财务会计核算规范性等方面展开。
田利辉指出,作为独立财务顾问失职导致标的公司(金洲慈航)年报虚假记载,暴露出东海证券在业务质量控制、风险防范机制上的缺陷,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其治理能力的判断。同时,证监会明确要求IPO企业“诚信合规”,而东海证券近年虽业绩回暖,但历史处罚记录仍可能触发“一票否决”。监管层对中介机构的IPO审核标准已从“业务规模”转向“合规能力与诚信根基”,东海证券需通过彻底整改、完善内控体系来消除“历史污点”影响,否则IPO进程恐难推进。
对于此次重罚是否会成为IPO进程的“致命障碍”,东海证券方面似乎并不“悲观”。
在8月4日发布的公告中,东海证券方面强调:“不存在因本次处罚而被终止挂牌的风险。”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东海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始终以登陆A股为目标,持续推进IPO各项筹备工作。在IPO进展方面,公司自2022年3月启动上市辅导以来,始终与保荐机构密切配合,依照辅导计划推进公司治理优化、财务规范等工作。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合规经营理念,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全力推动IPO进程向纵深发展。
而东海证券“坚持推进”的底气,可能来自于其上半年的业绩大增。
7月31日,东海证券披露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报告期的营业收入为8.15亿元,同比增长38.07%。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 570.98 亿元。其中,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增长231.01%。
记者注意到,在上半年的非经常性损益中,在营业外支出“行政罚款、滞纳金”一栏,东海证券计提5409.9万元。
而此次6000万元罚单相当于其2024年全年净利的2.55倍,巨额处罚远超年度盈利,合规代价沉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