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何喊停阿尔茨海默症和糖尿病手术?医生:科学探索需“黄灯机制”
转自:上观新闻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喊停了。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7月8日消息,两则禁止手术通知发出,分别为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禁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前一类手术关注度尤其高,近年来该手术争议不少,支持者、怀疑者各执一词。
“对这类创新手术而言,当下踩一下刹车是好事。”记者询问有关专家获悉,纳入正规临床探索研究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尚在进行中。医学专家形象地说,这类前沿探索确实需要一个“黄灯机制”,在狂奔与急刹间,给医学创新一个安全缓冲区,稳步推进,以便让更好地技术最终造福患者。
争议漩涡中的创新手术
国家卫健委此次“喊停”,可谓靴子落地。7月初以来,关于“全国范围内紧急叫停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消息已在医疗圈内不胫而走。
LVA手术就是本次禁止的手术之一,全称“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这一手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依据,简单说,就是将大脑中的淋巴回流通路分流,改道至颈深静脉出颅,从而促进脑内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毒物质排出。
此次另一被禁止的手术——“空肠回肠吻合术”,则是将空肠与回肠进行吻合的一种手术,主要用于肠道梗阻、肿瘤切除后重建或先天畸形修复等,通过吻合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为什么禁止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根据国家卫健委的通知,已组织开展“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评估论证工作,围绕该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等进行评估。综合评估认为,该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由于它尚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无论是安全性、有效性还是经济性,均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为什么禁止“空肠回肠吻合术”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国家卫健委也组织开展了评估论证工作,综合评估认为:该技术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单独实施该技术治疗糖尿病可能会导致肝衰竭、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该技术曾应用于减重代谢领域,同样因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已被临床淘汰。
以上消息一出,引发不小震动。尤其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这一手术,关注度甚高。在社交平台上,该手术此前不久还被一些医院作为新开展的“高精尖”技术在宣传。与此同时,有医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介绍“成功案例”,称患者手术后“脑子清醒了”,但也有医生对该手术持保留、怀疑态度。
不管怎样,争议漩涡中的这类创新手术,按下“暂停键”。
科学探索需要“黄灯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有专家提醒记者,“喊停”并不等于“否定”。细读国家卫健委的通知,以阿尔茨海默症手术这条为例,一方面,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停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并做好有关患者的随访服务等工作。通知同时提到,在该技术具备充分相关临床前研究证据后,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研究设计,在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规范开展临床研究,“我委将根据临床研究情况,适时对该技术临床应用再次组织论证。”
“政策上对前沿探索的创新依然是鼓励的。”这名医学专家告诉记者,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患病群体庞大,当前又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上市的新药仅针对十分早期的患者,且治疗费一年高达十多万。手术方案成了中、重度患者及其家庭的“救命稻草”。也因为需求量大,彷徨的患者家庭甚至有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导致在医院这头,很多学科都有开展这类手术的冲动。此前从全国情况看,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手术医生来自显微外科、整复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一拥而上,一种可能的创新方法也可能被‘玩坏了’。”
采访中,有医生称此次国家卫健委的发声不失为科学探索的“黄灯机制”,医学的进步正是始于一次次创新的探索,而在患者的迫切需求与技术安全性的拉锯战中,监管部门需要扮演“变速器”角色,通过适应性的临床试验平衡风险与希望。“在生命的禁区里,医学的谨慎不是怯懦,而是对未知深渊最基本的敬畏——可以慢一点,但必须亮着灯走。”
原标题:《国家为何喊停阿尔茨海默症和糖尿病手术?医生:科学探索需“黄灯机制”》
栏目主编:樊丽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
最新评论